第(3/3)页 导演们有的闭目养神,有的闲聊,还有的出去抽烟。 陈凯哥依旧双手抱胸,酷酷的。 小钢炮则打着瞌睡,脑袋一上一下的钓鱼。 李声耀坐下,就在此时,砰的一声响起,声音来自弯弯导演那边。 只见一名高瘦的,有些许白发的五十几岁男子站了起来,他毫不客气大骂一声,“草尼玛碧。” 男子随后大步往外走去。 看过《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对这四个字一定不陌生,这四个字在这部电影出现了十几次。 将这四个字当成口头禅的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杨德倡。 现在他就大步往外走去。 据说杨德倡脾气比周星星还要臭,片场所有人都会给他骂过。 杨德倡去世十年后,弯弯方面给他拍了一个纪录片,里边的演员,副导演,灯光师,造型师,编剧说起他来,都说杨导极有才华,但同时脾气非常臭。 这一声怒吼,直接将其他人镇住了,都诧异望向杨导。 但没有人敢过去劝解。 杨德昌走了十几步,却又转了回来,竟然来到了李声耀跟前。 在不少人幸灾乐祸的目光中,杨导扬扬头。 “李导,聊聊。” 李声耀没想到杨德倡认识他,说不上受宠若惊,但心中还是非常高兴。 “好啊。” 他非常喜欢《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非常喜欢《海滩的一天》,非常喜欢《一一》。 弯弯四大导演,他最喜欢杨德倡。 片刻后,两个人在后排坐了下来。 这一次不是像刚刚李声耀与朱彦平一样,一个站着,一个坐着,面对面。 两个人都坐着,并排坐着。 “李导,《出拳吧,爸爸》拍的不错。” 不等李声耀接话,杨德倡便迅速说道:“不过太俗气了,思考的东西太少了。” “嗯,的确是这样。” 《出拳吧,爸爸》就是一部商业电影,仅仅讲述了一个故事,直接的告诉了观众主题,并没有给予观众更多的思考。 这一点并不是不能谈的话题。 李声耀对此一向非常坦荡。 杨德倡轻笑点头,厚厚的镜片下,眼中闪过一丝赞同。 “我第一部电影,远远不如你这个电影成熟,我听说这是你的处女作,你很有天赋。” 李声耀知道自己的“天赋”在那里,微笑听着。 “你这样优秀的年轻导演,应该拍一些更有意思的片子。” 杨德倡的意思是拍现实一些的电影,或者是有思辨的文艺片。 他不怎么看的上商业电影。 关于这一点,李声耀自然不认可。 不过要不要直接反驳呢,以杨德倡的性格,会不会当场骂人呢? 李声耀想了想,觉得杨德倡如此坦诚,他这边没有必要惨着掖着。 “杨导,我觉得你的说法有些偏颇。” 杨德倡点点头,望了过去。 李声耀跟着说道:“我们拍电影,都是为了传递我们认可的思想,文艺片也好,商业片也罢,都是一个载具。” “华语电影有很多你这样的优秀导演,经典文艺电影足够多了。优秀的商业电影反而少一些,我拍商业片,更有意义。” 杨德倡撇撇嘴,指了一下港岛导演们,“那里不是有很多商业电影导演吗?” “他们都不行,不然不会连港岛大本营都守不住。” 杨德倡闻言嘿嘿一笑,“你挺狂噢。” “实话实说,除了少数几个,其他人很快就会被淘汰。” “说得好,这帮港岛导演,都是没水平的人。” “嗯,他们都不太行,华语商业片需要新的元素。” 杨德倡明白了李声耀的选择,心中失望,起身便打算离开。 李声耀微笑点头,尽管他欣赏杨德倡,但不代表他要捧着对方。 他现在以商业片为主,不可能因为杨德倡几句话,就去拍文艺片。 杨德倡站起来,脚步刚刚踏出去,便收了回来。 “李导,听说你现在还是大老板,想不想投资?” “嗯?” “我有一个徒弟,叫魏德升,有些天赋。” 魏德升,李声耀知道这个人,立场有问题,此人很怀念日爹下的弯弯。 李声耀微笑摇头,“暂时没有投资其他电影的打算,主要是我们刚刚进入电影圈,还不是很熟悉。” 杨德倡点点头,随后大步离开了。 不久后,研讨会正式开始。 两岸三地各有几个代表上去讲话,毫无疑问都是废话,只是给记者们一些新闻素材而已。 差不多十二点的时候,研讨会结束。 大家伙匆匆离开。 有记者找到了杨德倡,询问他对内地导演的看法。 “我非常欣赏李声耀导演,我觉得他是年轻一辈中,最有天赋的导演,如果十年二十年后,谁最有可能拿到戛纳,或者威尼斯,柏林电影节大奖,我觉得是他。” “但是有些遗憾,他现在只想拍商业片,我希望他能及时醒悟。” 言论一出,记者们眼睛冒光,纷纷记下一句话。 “李声耀——新生代第一导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