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李声耀最近几天就一直在辽省转悠,他先后去了大连,盘锦,锦州,丹东等等城市。
这些城市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都属于辽省,二是都临海。
他之所以去这些城市,则是为了堪景。
《海边的大连》剧本已经写好了,不过这个“大连”可以是锦州,也可以是丹东。
他希望在一个漂亮的,有故事的城市拍摄这部电影。
恰好他想走一走,看看美丽的东北,就亲自出来选景。
在李声耀确定同时筹备三部电影后,很多地方文化厅都联系了他,希望他去那些个地方制作电影。
就像是《海边的大连》这部电影,锦州,盘锦,青岛,唐山,沧州,连云港,宁德,厦门等等城市的文化厅都联系过他。
除了辽省的城市,其他城市都给李声耀直接拒绝了。
《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电影,需要一个会下雪,天气比较冷,冬天阴阴的地方。
李声耀直接就排除了辽省之外的城市,他觉得其他地方不够冷。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是千禧年之后,与东三省有关的电影,拿奖运还不错。
拿到柏林电影节最佳电影,最佳男演员的《白日火焰》就是在东北拍的。
拿到了柏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的《地久天长》反应的是东北家庭的故事。
东北这块地方在内地曾经比较富裕,后来迅速衰退,有比较明显的大变革,比较有故事感。
所以李声耀早就将《海边的大连》定在辽省的一座海边城市。
具体哪一座城市,需要他亲自去堪景。
像是《三块广告牌》和《爱乐之城》一样有很多地方的文化厅联系李声耀。
不过《三块广告牌》的故事比较敏感,里边女主角会火烧警察局,最后还会伙同暴躁警探去干一件违法的事。
这个故事没办法放在内地拍摄。
李声耀考虑过放在漂亮国,黑一把人类的灯塔。
不过考虑到漂亮国的拍摄成本,他还是放弃了。
他打算将这部电影放在泰兰德。
而《爱乐之城》竞争的城市就更多了,沪城,厦门,广州,深圳,重庆,成都等等大城市的文化厅都联系了李声耀。
他需要认真思索之后,再来确定具体的拍摄地点。
这一天晚上,大连的气温只有十度左右,寒风呼呼的吹。
昏黄的路灯下,树枝光秃秃的,街道上的行人都戴着帽子,低着头,行色匆匆。
“嘀嘀嘀!”
汽车行过,时不时按喇叭。
这座城市的确非常有感觉,很漂亮,还有历史。
李声耀在辽省的几座海边城市转了一圈,最后还是选择了大连。
国贸大酒店的包厢里,文化厅的几位领导坐了一半的位置,李声耀和几个副导演坐了一半的位置。
在他左侧,坐着一名四十几岁,圆脸,身高足足有一米九,看着一百九十斤的壮汉。
这个壮汉是大连文化厅的一位小领导,叫王谦。
“李导,我干了,你随意。”
众人都知道李声耀不喝酒,不过领导们还是非常豪爽,喝茅台眼睛都不眨一下。
李声耀微笑点头。
他还挺喜欢东北菜的口味,感觉特别浓。
他虽然不喝酒,不过吃菜吃的挺满意。
王谦放下酒杯,脸色红晕许多。
他看了眼房门,见服务员出去了,又扫了眼副导演们,见他们吃的都挺嗨,这才低声说道:“李导,我不知道其他城市的人怎么跟你们说,但请你相信,我们大连绝对是最适合你制作电影的城市。
其他那几座城市,又小又破,嗓门贼大,说话粗鲁,更主要是那些人不会做生意,一个个的,就知道吃喝。
你听说过那句话没有,投资不过山海关,就是给他们那帮人坏了名声。
我们大连不一样,你看到了,我们这边的氛围跟江浙那边差不多,我们这边有信誉,办实事。”
李声耀微笑点头,“我听说过。”
王谦闻言,更加精神,随后给自己倒了一杯酒,然后给李声耀倒了一杯茶。
眼中有得意之情。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