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孙传庭进京-《泰昌大明》


    第(2/3)页

      “昨儿没有,今儿有。”知事说道。“如果是奏本就甭排队了,到那边儿去登记完你就可以放下东西回去了。如果是题本,不好意思,老老实实地等着。”

      “今天怎么这么多人。”

      “出这么大事儿,能不多吗。弹劾的,劝谏的。各司各衙,各党各派都要说话。今天恐怕又得收几百封章疏。”知事看向门外,见下一个朝衙门来的人还得再走一会儿就多说了几句。“这是通政使司的惯例。事儿不多,提奏一起收,事儿多了,那就分开收。”

      “我不上题本也不上奏本,我是来复函的。”孙传庭说道。

      “哎哟!都要过年了,还有进京的知县啊?”知事有些意外。

      “.”孙传庭摊开手耸耸肩。“是你们先发函给我,我才能来这儿复函啊。”

      “你收到的函肯定不是我经手的,不然我肯定记得”见下一个人来了,知事便加快了语速。“直接去左通政大人那里,用不着排队。”

      顺着知事的引导,孙传庭很快就来到了左通政的办公堂厅。

      “孙传庭。孙伯雅。”左通政找到了相应的记录。“哪儿的人啊?”

      孙传庭知道这是为了自己的确认身份。“山西代州振武卫人,祖籍河南光山。万历四十六年乡试中举,万历四十七年中三甲第四十一名。”

      “行了。去吏部报到吧。”左通在文书上盖好公章,然后将之递还给孙传庭。“你去吏部的时候小心说话。”

      “大人怎么了?”孙传庭问道。

      左通政捋了捋挂在下巴上的苍劲白胡,好心地提醒道:“也不知道叫你来北京干什么。反正你来的不巧。昨天锦衣卫在吏部抓了好些人,周部堂现在肯定恼火的很。”

      “事情很严重吗?”孙传庭又问。

      “皇上呼来一阵惊雷,但这雨要怎么下,没人知道。至少我不知道。”看得出来,左通政很喜欢他的胡子。“赶紧去吧,再半个时辰又到饭点儿了。”

      “多谢大人提醒。学生知道了。”孙传庭拱手行礼。

      通政使司靠着南薰坊,旁边是銮驾库,要去吏部得走回头路。

      来吏部,孙传庭立刻就感到一股和通政使司截然相反的萧索之意。他打起精神,硬着头皮走进正堂,发现吏部尚书周嘉谟正拿着一支蘸好了墨水的笔,盯着案头发呆。

      得了左通政的提醒,孙传庭没有贸然打扰周部堂,而是杵在哪里等周部堂注意到自己。

      “唉!”过了好久,周嘉谟才长叹一口气。他执笔的右手微垂下,但就在毛尖即将接触到纸面的时候,周嘉谟又把笔给收了回来。“唉!”周嘉谟想为被抓走的本部官员求情,但写完格式开头,就再也憋不出半个字了。

      “嗯你谁啊?”看着眼前这个高大魁梧,穿着七品官服的年轻人,周嘉谟立刻就想起了昨天闯进衙门的有着同样特征的人:难不成又是锦衣卫?

      “.”孙传庭谨记教诲,没有多话,而是伸手入怀,拿出一本被硬壳包裹的文书。

      “你要拿我?”周嘉谟本能地以为年轻人掏了一本驾帖出来。

      “部堂大人.”孙传庭看周部堂惊弓之鸟的样子,知道自己不能再沉默了。“我奉函进京,通政使司那边让我来吏部报到。”

      “嗯?这也不是述职的时候啊。”知道不是锦衣卫,周嘉谟松了口气。他接过文书,打开来看。“孙传庭,河南永城县知县”周嘉谟心乱如麻,一时半会儿想不起这个七品芝麻官是谁,便起身去寻找最近一个月的案牍。

      没多久,他翻到了。“内阁下的调令?”周嘉谟很是疑惑,因为除非发生大事,否则内阁是不会跳过布政使司直接过问县一级的事情的。

      他接着往后看,随即便明悟过来。“怪不得,内阁要调你去辽东。”

      “三年还没考满啊,怎么会调任呢?”孙传庭从没请托过,也没来得及卷入派系斗争。所以在他的视野里,调任只能是因为考满。

      “我怎么知道。辽东地方的庶务现在归内阁直管。你来吏部只是走个程序而已。”周嘉谟没心情和这个七品知县过多掰扯。他在相应的文书上签名盖章,然后把它们堆叠着放到案头上。“拿走,去兵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