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什么东西.道教正一派的世袭宗家呀。”朱由校回答说。
“事情没这么简单的。”朱常洛轻轻一吹,将浮在液面的油膜赶到了汤碗的另一边。
“有什么问题吗?”朱由校停下筷子,问道。
“等朕把这口汤喝完。”
张天师,道教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正一道由张道陵创立,后世称张道陵为“祖天师”,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曰“三师”或“三张”。其传人为其子孙世袭,后皆称为“天师”。
道教诸派门中,只有张道陵一脉是坚守把职位传授给亲族的做法。所谓“职传亲族”,就是:唯男不女,先嫡后庶,先长后幼,有子不弟,有侄不叔
官方对“天师”这一称谓的承认,是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的。至元十三年,帝敕授道教正一道龙虎宗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冲和真人,掌江南道教事,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在此之前,“天师”这一称号,一直是张道陵及其子孙的自称,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
自“嗣汉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开始,张家逐渐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朝中后期结合各种“符箓系”道教流派,形成正一道。之后,民间仍活跃着数量近百的支派,但这些支派并不独立。所谓“不入于全真,便是附于正一”。这些小道派类似于总店之下有着独立决策权的分店。
尽管元朝官方授张家以“天师”称号,但张家并不忠于元廷。洪武元年,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赴南京入贺即位。太祖曰:“天有师乎?”乃改授正一嗣教真人,赐银印,秩视二品。
不过太祖之后,除礼部的封赠文书外,无论是民人还是官员,都习惯于沿袭元时的称谓,称张家的掌门人为“天师”或者“国师”。
“说实话,一开始知道张显庸装病不朝的时候,朕还没想过要拿他怎么样。想着教训教训得了。可魏忠贤的人到南京去办事情的时候,顺便搂了一下张家的底。”朱常洛放下汤碗,说道:“他们发现,与其说张家是正一道的宗长,不如说是龙虎山是南方官场的掮客。”
“官场掮客?”
朱常洛点头道:“所谓求仙问道,其本质不过是三分真七分假政治游戏。如果你中了进士,被吏部放到南方去做官。你初到地方,诸事不顺,想找个上官做依靠,但你人生地不熟,不知道该走谁的门路。这时候,带着银子去龙虎山走张家的门路肯定没错。从洪武年开始,天师张家一直屹立不倒,这是他家的本事,也是龙虎山的招牌。”
世宗嘉靖时,由于皇帝酷爱修道炼丹,连带着整个道教的地位水涨船高。不过张家仍旧奉行所谓的“避世之策”。因此,在北京得到皇帝宠幸,常伴于皇帝身侧的人物,并不是张彦頨或是张永绪,而是曾寄居于龙虎山上清宫的邵元节。上清宫是张彦頨营建的,所以说邵元节与天师府渊源颇深也没什么不对。
邵元节死后,他的弟子陶仲文继之成为皇帝的宠臣,皇帝对陶仲文极为宠信,“见则与上同坐绣礅,君臣相迎送,必于门庭握手方别”。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少傅、少保、礼部尚书、恭诚伯,禄荫至兼支大学士俸
在陶仲文的倡议下,皇帝甚至有毁佛之举:“刮正德所铸佛镀金一千三百两,晚年用真人陶仲文等议,至焚佛骨二万斤。”
甚至有传言称,陶仲文教唆皇帝用童女初月经血做原料,制作“元性纯红丹”,这种可以让人长生不老的丹药。还有更离谱的。野史载,兵部尚书谭纶曾向陶仲文学习御女术,后来谭纶又将御女术传授给张居正,最后张居正因此“日以枯瘠,亦不及下寿而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