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国本三礼与算账-《泰昌大明》
第(2/3)页
“这不是一笔小钱,做一套像样子的官服至少得五两银子,稍微用点儿好料就得十两银子起跳。两京一十三省百府千县,只算官不算吏,天下也有两万多个官缺。要真是添这么一笔,银子从何处出?我虽然不掌户部,但也知道,太仓几乎是空的。”周嘉谟这还只算了文官。如果再加上武官,数量还会成倍膨胀。“这么多年都过来了,没必要给朝廷徒增压力。而且九大边镇今年不知道要报多少预算。现在正是应该节流的时候。”
周嘉谟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有人上疏请朝廷给官员发衣料钱,他就会跳出来针锋相对。
“明卿兄说得有理。”孙如游附和,然后转向徐光启问道:“子先。虽然我已经不再是礼部的官儿了。但有一个事情我想问问你。”
“景文但说无妨。”徐光启点头道。
“皇上下旨召开御前会议,让各部报预算。礼部把‘国本三礼’的费用算进去了吗?”孙如游此言一出,会客厅里的气氛立刻就变得沉凝了起来。
所谓“国本三礼”也就是皇长子的册立礼、冠礼和婚礼。先帝朝时,“国本三礼”的问题,从万历十四年,首辅申时行提出建储,到万历二十九年储位始定,经历了整整十五年的磨难,搞得整个大明君疲臣乏,朝局也因此动荡不安。
片刻的沉默后,徐光启哑然一笑,并道:“我比照隆庆二年三月的旧例计算了册立礼的花费而且已经报上去了。”
隆庆元年正月,裕王践祚,立刻就为时年五岁的儿子举行了盛大的命名典礼。在那之前,先帝万历甚至处于一个有姓而无名的状态。隆庆二年三月,皇帝又为儿子举行了隆重的皇太子册立礼。国本因此而定。
徐光启之所以比照隆庆旧制,而非万历旧制,一是为了避免勾起现任皇帝的伤心往事,二是因为很难准确计算现任皇帝的太子册立礼到底花了多少钱。相关的记载纷繁复杂,处处是万历皇帝与礼、户两部的讨价还价。可以说,先帝把皇长子出阁、册立、冠礼、结婚这几大事情做成了一门生意。
“冠礼和婚礼呢?”孙如游又问。
按祖制,“皇太子加元服,参用周文王、成王冠礼之年,近则十二,远则十五”,如果再算上“嫡子正储位,众子封王爵,必十五岁选婚”。那么在国本问题上,最理想的状态,是早立太子,然后十二加冠出阁读书,十五选婚,十六结婚。
但是即便在不算理想时间的情况下,有明一代,完整的经历过这个流程并成功即位的太子也只有孝宗皇帝和当今皇上两位。如果把理想时间带进去,可以说是一个都没有。孝宗十七岁结婚,而当今皇上生生地拖到了二十岁。
皇长子朱由校今年十五,虚岁十六。时任礼部右侍郎并署理部务的孙如游,几乎是从七月二十一日先帝驾崩的那一刻起,就整天想着劝皇帝把国本定了。然后在一年之内,把从出阁到结婚的流程全部走完。但接踵而来的各种事情却直接打断了他的盘算。就在礼部完成对万历后妃的加封与追赠,孙如游也准备与徐光启缓和关系,并商量着把“国本三礼”的事情敲定的时候,东林党案爆发,孙如游下狱,整个朝廷开始围绕着这一件事情转。
“没报。我只报了册立礼的预算。”徐光启的回答让孙如游非常意外。
“为什么!?”孙如游甚至有些急了。
“没钱。”徐光启解释道:“户部没钱。李户部和我也不会开口请皇上开内帑办此事。过了这段时间再说吧。”
“国本三礼”到底还是国礼,皇帝自己开口花内帑没有任何问题,但外廷开口花内帑,就可能因为“用度不足”而被拖下来。
先帝万历就是这么干的。为了拖延皇长子出阁,负责承办此事的内承运库太监孙顺,阿附帝意,开出一张令人瞠目结舌的账单:出阁该用器皿金珠等项,约计价银三万六千四百余两;睛绿宝石等,约计价银一十二万九千二百余两;珊瑚琥珀等,约计价银一万八千七百余两;龙涎香等,约计价银二万五千二百余两.总计下来数量多达几十万两银子。
户部、户科以为开支过大,主张节省。万历帝便抓住这一把柄,传谕内阁,借口皇长子出阁礼所需费用问题,下旨道:“若如该部、科言其过费,出讲少俟二三年,册立一并举行,庶可省费”。户部拗不过,最后只得以出阁大典为重,遵旨筹办,东拼西凑地弄出了这笔钱。
“呃”没钱这一简明扼要的答案,让孙如游有一种如鲠在喉的之感。而且徐光启并不打算就此住嘴。
“更何况,瑞王、惠王、桂王,三王建府就藩的事情还没定呢。福王建造洛阳王府花费了二十八万两。如果按这个例子办,得八十四万才打得住。”虽然礼部只管三王出京的礼,建府的钱也是户部出,工部用,基本跟礼部没关系,但徐光启还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唉!没钱,没钱,没钱啊。”
“不可能这么办的。从简如常就好了。”刘一燝知道,尽管福王以外的三王并不和太子争储,但他们的关系也没有好到那种地步,说不定还能拖着不花这笔钱。
“户部有意要报这笔预算吗?”刘一燝问徐光启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