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放鞑子入城?-《泰昌大明》
第(2/3)页
各关堡城邑之下都聚集着不少蒙古人,但熊廷弼就当是没看见,连开棚施粥都不肯。在接收北返的逃民之时,他还命令各地的守官、守将严加甄别,只放那些持有身份证明的汉人入城。这个证明可以是逃往南方时带走的田契、地契、房契,这是和命根子一样重要的东西,只要不是仓皇逃窜,都会带走。如果没有这三契,也可以用山海关发放的通关文书。要是什么证明都没有,那即使是长着明显的汉人容貌,也别想入城了。就在郊外自己找地方儿过吧。
放在平常人身上,让熊廷弼这么一顶就缩回去了,但袁应泰显然不是什么平常人。他像是没听懂熊廷弼的言下之意似的接茬道:“所以我觉得,可以吸纳他们入城。”
“不可能。”熊廷弼想也不想,直接否决道。
“为什么呀!”袁应泰皱眉,语调也稍稍地提高了半度。他咬下一块饼,一边咀嚼,一边侧过身子,正对熊廷弼。
“呵。”熊廷弼轻笑一声。然后伸出左手无名指,用指甲挠了挠自己的右脸。略带讽意地说道:“你毛病又犯了,在家里没待够是吧?”
熊廷弼说的是一件旧事。
袁应泰在结束了兵部武司选郎中的任期后,被下放河南任兵备参议整饬淮徐。
当时,山东正值大饥,袁应泰开设粥厂救济流民,并以工代赈,使饥者尽得食。这个行为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在他下令赈灾的时候,官方的粮仓因为皇帝的不断需索已经空了,没有足够的粮食赈济灾民。于是袁应泰就扣押并挪用了上解户部的额外税收和漕运杂费。
挪用行为立刻引发了户部和户科的不满,他们立刻弹劾了袁应泰。这种事情如果要上纲上线是可以变得非常严重的,但好在皇帝的工作态度一如既往。因此,袁应泰才得以在刘一燝和孙如游的周旋下,托病请辞回家闲住。
熊廷弼夹枪带棒的讽刺激得袁应泰一愣,他有些恼意,但并不羞惭。“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还是会那么做的。”
“但现在是我选不是你选。我说不可能,那就是不可能。”熊廷弼强硬地说道。“在辽阳、沈阳城下麇集的鞑靼人可不是山东的灾民。屯存在官仓里的粮食,是皇上命令户部从天下各地调给辽东将士使用的。”
“这不一样。我不单是出于怜悯才提出这个建议的。”袁应泰撑着桌面,正了正身子,并说道:“建奴遭灾短粮大掠地方,难道鞑靼人短粮就不掠了?入冬以来,各地报了多少小规模的劫掠?你敢说这都是建奴干的?毛文龙在杏山寨割下来的那三级首级不都是蒙古人的脑袋吗!”袁应泰随口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
首功制下,脑袋是一个很值钱的东西。报斩获级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为了尽可能地防止杀良冒功,滥竽充数,武将砍下来的脑袋是要经过各级的文官的层层审核,直到最后获得兵部的核准才能记功发赏钱或是升官。因此,熊廷弼和袁应泰都见过毛文龙割下来的那三个人头。
“你到底想说什么?”熊廷弼翻了翻白眼,刺道:“用朝廷调给前线将士的粮饷拿去喂鞑靼人?请他们不要劫掠?”
“我哪有这么说!”袁应泰说道:“我的意思是,我们若是不救他们,他们很可能会投到建奴那里去。但如果我们将他们收拢安置,给这些饱受饥困的鞑靼人以廪食,这就是雪中送炭,他们必然感恩戴德。稍加时日还能成为驻防地方,乃至反攻建奴,收复失地的助力。”
袁应泰说了一长段,但熊廷弼就回了三个字:“不需要。”
“你!”这是袁应泰自以为得的大计。被熊廷弼三个字顶回来,他立刻就火了。
其实贺世贤和尤世功也是赞成的袁应泰这个建议的。他们的亲卫家丁大多就是收编的蒙古人。这些蒙古人骑术精湛,作战猛勇,忠诚度也很高。是少数能拉出城和女真人野战的部队。当初贺世贤敢于稍违熊廷弼的命令,出城与敌人的骑兵接战,就是因为有这些蒙古家丁。如果他的手里只有那些新募的新兵蛋子,他就只有龟缩着玩儿城防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