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撤编之议-《泰昌大明》


    第(2/3)页

      “日常的事务我就不多说了,接触两天你自己就知道是个什么流程了。我只问你,你准备怎么确定裁撤人员的数额。或者说,你要怎么确定某职某缺要留多少人?”王安抽出纸,拿出笔,准备记录。

      刘若愚想了想,回答道:“这个好办。单以器物工造来举例。统计各宫每年折损的器物,然后总算出整个紫禁城的数字。并往上浮动一到两成,作为必要的冗留,以备不时之需。这个数字是之后一切安排的基本凭据,以此数为准,计算制造这些器物所需的工匠。”刘若愚正了正身子,又道:“食材、药材的采买,以及伺候主子们的奴婢的耗用,也都按这个法子算。”

      刘若愚想得很通透。虽然皇上只说了省钱的事情,但有一点是内固在其中的。那就是,内廷不能因为这次裁撤而瘫痪,紫禁城的用度水平不能因为裁撤而稍减,皇子皇女、先帝爷的太妃太嫔、各宫的娘娘们不能因此而感到不愉,进而找皇上抱怨。要是做不到这一点,就一定会吃挂落。

      “动用费开始,往工造采买算。听起来倒是有些道理。”王安点头道:“你回去之后,写一个详细的条陈给我,等过一段时间,我再调拨人手给你,让你来操办这件事。”

      “过一段时间?不立刻进行吗?这可是万岁爷亲口交代的差事啊。”刘若愚问道。

      “嗐。司礼监经手的差事,哪件不是万岁爷交代的啊。但这件事跟其他事情比起来,也并不是什么火烧眉毛的急差。”王安淡笑一声,并道:“当然了,这要真是急差,也就轮不到你来拿这个主意了。司礼监现在有一堆事情要做,很缺人手,得分个一二三四,轻重缓急出来。”

      “都是些什么事儿啊,能搞得司礼监缺人手?”刘若愚感到不解。司礼监是一个极度庞大的机构。在司礼监供职的文职人员的数量仅次于统管天下赋税钱粮的两京户部。

      “首先是核查东厂抄没的银子。”王安托着下巴想了想,决定借着这个事情,顺便跟刘若愚说说各衙门的分工与相互关系。“在这个事情上有三个账本,分别来自负责执行命令查抄赃款的东厂,负责全过程监督东厂行动的西厂,以及负责接收与贮藏银两的内承运库。”

      “这三个账本每个账本都要审,而且还要对比着审。如果数字对不上,就要把这三个衙门的负责人,全部叫到司礼监乃至御前对峙。如果只是记载有误还好,无非是扯补子贬官,教训教训。但如果是贪赃枉法,乃至串联贪污。那就要上家法了。”

      宫宦都是皇家的奴仆,因此通常会把宫里的刑罚称为“上家法”。而宫里家法往往比宫外的王法,要严肃也严重得多。除非行刑的人没有收到死命令,而且愿意收钱放一马。

      “除了对账本,司礼监还要派人去承运库里数银子,看成色。像杂银碎金,金银器皿之类的东西,还要重新熔铸成官锭。也就是说,东厂或者崔文升闹得再凶也有司礼监在背后牵着绳子。”王安顿了一下,接着道:

      “其次,司礼监要核验外廷呈送到宫里的来的账目。并将之做成数字账。这是一顶一的大活儿和急活儿,御前财政会议上要用的哦!对了,说到这个,你最近得加班,更没空闲了。”

      “加班?”虽然刘若愚是负责给旨意润色的内直房笔札官,但到底不是什么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到了时间就要轮岗换班,几乎是从不加班的。所谓“按部就班”如是而已。

      “咱们这些近侍太监白天得这儿帮着万岁爷处理枢机要务。回司礼监还得过问这些个事情的进度,那可不就得加班吗。”王安点头道:

      “所有有资格参加御前会议的太监,都至少要对外廷呈进宫里来的账目做到心中有数。你现在是秉笔太监了,御前会议是肯定要来的。到时候问到你的头上,你总不能干楞楞地杵在那儿,说不出话来吧。这让外廷的文官们看见了,不得笑话我内廷无人啊。等回到司礼监,我让淳儿把事情给你交代一遍,然后你再把账本上的数字背一背。”

      “就这样。你手里的事情往后缓一缓,没事儿的。”王安收起那张写着简笔记的纸张,然后从奏疏堆上摸下一本已然经了皇帝之手的奏疏。

      决定只能由皇帝来做,在皇帝不在情况下,即便是近侍太监也是无权对外臣的提奏置以肯否的。王安他们留在南书房,只是为那些已经由皇帝授过权的奏疏做一个分类与收尾。弄完了之后,再让人抱到内直房去,走分发流程。因为现在的皇帝不是嘉靖爷那样的谜语人,做出的批示都很清晰明了,他们只需要按着意思扩写转录,所以收尾的工作还是比较轻松的。

      不过王安还没开始,便听见刘若愚在旁边说道:“关于人手的事情,奴婢有个想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