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陆文昭离京-《泰昌大明》


    第(2/3)页

      “这是自己查自己,行不通的。”魏朝也说道。

      “魏祖宗说的是。”刘若愚没有反驳,而是顺着魏朝的话往下说:“所以奴婢就想,把内官监的文书官直接转调而非借调到司礼监来。这样一来,这些文书官就不再是内官监的人,而是司礼监的人了。再然后,人员调走,官缺空了出来。但这回空出来之后就不往上补了,直接革掉它们,反正这些活儿早就让司礼监给拿走了。”

      “.”王安想了想,没有再多问,而是直接同意道:“这倒是个法子,就这么办吧。不过你还是先写个条陈,赶明儿拿给万岁爷看看。他老人家点了头,你就去做。”

      “其实.”刘若愚感觉自己进入了一种灵感迸发、思如泉涌的状态。“.还可以不局限于内官监。”

      “什么意思?”王安放下笔,抬起头。不再一心二用。

      “奴婢的意思是,有些衙门根本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刘若愚一朝得用,从泥瓦起至云端,恨不得立刻把自己全部才智都掏出来。

      “裁衙门!?你还真是敢打敢杀啊。”王安对自己这个小师弟又有了新的认知。“说说看。”

      “太祖爷将内官办事衙门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各衙门专设掌印太监提领。这样的划分虽然细致周密,但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很多衙门的功用其实是重叠的。奴婢以为,干脆乘着这个机会大动刀,将职司重叠的衙门合并为一个,然后削减太监、少监、监丞、司正、大使、副使这样的高级官缺。”说罢,刘若愚问道:“这些官缺的俸禄应该都不低吧?”

      “正四品八百两,从四品六百两,正五品四百两,从五品二百两。”王安微微蹙眉。

      “那就对了。有些衙门的太监就干个清道开路、随驾前导的活计,要是万岁爷不出紫禁城,那他们简直没事儿做。每年发八百两,也太抬举,太浪费了。像这种衙门,直接裁革降级,让它变成某监下辖的司或者局,让这一监的管事儿兼掌就行了,没必要单设品级,涨发俸禄,浪费银钱。”刘若愚越说语速越快。

      “你是指都知监?”魏朝也把手里的笔给放了下来。

      都知监原执掌内府各监方移、一应关支勘合,位次极高。“都知”之名,也是沿袭自宋代,意指宦官的最高等级。所谓“都督都知,乃内臣之极品”。但自宣宗朝起,司礼监伴随“票拟批红制”的确立而迅速崛起。都知监的高级职能,也像内官监那样被司礼监禠夺。都知监也就只剩下了“清道开路、随驾前导”的职能。

      “奴婢只是拿都知监举了一个例子,这样的衙门又何止都知监一个呢。想要省钱,就不仅要裁掉匠造、采买的冗滥,还要对都知监、直殿监、司设监、宝钞司这样的甚不显贵的下下衙门大动刀。砍掉那些徒有太监之名,而不司太监之职的官缺。”刘若愚的眼睛里涌出了熊熊的火焰。

      “有点儿道理”王安微微颔首。他的脑子里其实也冒出过类似的想法。

      按照祖制旧例,十二监每监的官缺至少有正四品太监的一员,从四品的左右少监两员,正五品的左右监丞两员。这样一算,每年光是十二监本部衙门掌事宦官的俸禄就得有二千八百两,十二监总算下来就是三万三千六百两。而且如果真的按新制度实发,那么每年的开支是决计不止这个数的。

      比如,内官监就下辖有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等十数个司掌工造或者贮藏的子衙门,这些衙门的主官无一例外全都挂着内官监太监的衔。要是每年也给他们发八百两,那俸禄开支就太巨大了。

      “这些衙门的奴婢都没犯事儿啊。人家在任上干得好好儿的,咱们什么由头都不讲,直接就给裁撤或是降级,怕是不太能说得过去吧?”魏朝显得有些优柔与犹豫。实际上,这些清贫的下下衙门基本没有捞钱的机会,就是想犯事儿都难。

      “长痛不如短痛,就趁着这把火一口气烧掉吧。要是按着俸制发了俸,那就更难改了。”刘若愚说道。

      “裁!不要怕得罪人。”王安心动了。他觉得这是一个向皇上表忠心的机会,于是道:“明天我和你一起陈奏此事。”

      魏朝没有固执己见的意思。见王安语气坚决,他也就随风偏倒了。不过,他也没有直接附和打自己的脸,而是一脸亲切地对刘若愚微笑着点了点头。

      ——————

      刘大夫的药显然是管用的。几副药下去,张诗芮便退烧了。等她的病情稳定之后,丁白缨正式向张诗芮告别,带着自己几个月挣来的银子和张诗芮花高价买来送给她的木头壶子,离开了张府。

      三拐五绕,走进胡同,再顺着有些弯拐的直道几步路就是师兄陆文昭的宅邸了。说实话,丁白缨很不想来这儿,但她还要请陆文昭帮忙。所以也就硬着头皮,提着礼物,前来拜会。

      来到门口,丁白缨长吐出两口气,又掂了掂手里的见面礼。终于不再迟疑,走上前去敲响了陆宅的门。

      来开门的,是陆宅唯一的女仆阿九。“请问您您是丁姑娘吧?”阿九想了想,回忆起了来人的身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