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是。”骆思恭又应道。 “好啦。这糟心的事儿就这么结了。”王安的脸上还是有些落寞。他喝下一口茶,稍振精神,问道:“南司的事情,你们处理得怎么样了?” “清裁的名单已经拟出来了。”骆思恭问道:“我现在就去拿给您?” “还是别了。”王安摆手。“送司礼监去吧。递补的人选呢?” “北方诸所,不堪大用者十之八九。我想提请圣上组织一场武举恩科,直接遴选新人。”骆思恭说道。 锦衣卫地方诸所糜烂,作为掌卫事的骆思恭当然是有责任的,但如果说全怪他也不对。至少还得把兵部拉出来。 就锦衣卫系统来论,军官的任免权理论上完全决于皇帝,只需一道诏书就可予夺。可在实际的操作中,任免权是由指挥使司和兵部分享的。如果官位出缺,掌卫事可以推荐,但如果官位没出缺,掌卫事想换人,就只能靠弹劾。除非掌卫事能得到皇帝的绝对信任,就像当年的陆炳或者朱希忠那样,否则这些本质上是建议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帝转交给兵部。毕竟皇帝没法子一个一个地去考察这些人能用不能用。 万历以后,皇帝懒政,兵部甚至可以名正言顺地推举,荫恩得职的文臣子孙任锦衣卫堂官和南北镇抚司的官员。就比如骆思恭的前任,万历四十年至万历四十四年的锦衣卫掌卫事王之桢,就是隆庆年间主持“俺答封贡”的山西、宣大总督王崇古的孙子。而目前已经给魏忠贤当了干儿子的田尔耕能进入锦衣卫,也是因为他的亲爹田乐平定甘肃有功,能上封三代,下荫子孙。 准确地说,万历一朝,像骆思恭这种纯粹出身于锦衣卫世家,上上下下几代人挑不出一个兵部文官的卫帅反而是少数。 “你的意思我记住了,回去就说给皇上听。地方上的事情可以不急,反正也不是一两天可以弄完的。北京呢?”王安具体问道:“东、西司房及街道房的提督,各千户所的千户,以及佐贰官。都想好要用谁了吗?”这次锦衣卫高级官员的递补,皇帝决定不按例转交兵部,而是由骆思恭推荐,西厂背调,最后亲自见上一面。 “西司房的主官,我想换成王世盛。他是万历三十八年的武进士,目前任右千户所正千户。”骆思恭说道。 西司房目前的提督和骆思恭的关系不能算差,这么些年该给孝敬从没落下。但骆思恭不准备再留他了。 “你推荐这个王世盛的理由是什么?”王安问道。 “各所都不满员、都吃空饷。如果把现有军官全部清退,京师会大乱。所以我想留一部分贪腐情节没那么严重的,提拔听用。他们熟悉基本事务,放上去就能用。总的来说,差不多是裁七留二升一。”骆思恭说道。 “王世盛就是那个一中的一员?”王安顺着话问。 “对。”骆思恭颔首道:“南司查实。王世盛管领下的右千户所是北京五所中吃空饷最少的。而且王世盛的谋略与武艺也相对拔尖儿,算是可造之才。” “好。我记住他了。”王安在心里默默地记住这个人名。 “街道房可以让张懋忠来提督。他是张学颜的孙子,恩荫千户带俸,万历十七年进士武举,升两级,目前是佥事带俸,没有职司。”不等王安提问,骆思恭便道:“我推荐他的理由也很简单,至少目前,张懋忠没有任何被查证的劣迹。” “张学颜?”王安觉得这个人名有点儿耳熟,但一时半会儿又想不起来。 骆思恭适时地提醒道:“张学颜曾任辽东巡抚,张文忠公清丈天下田亩的时候,他是户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