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裁员扩大化-《泰昌大明》
第(2/3)页
李永贞确实是刘一燝的学生,刘一燝在万历二十三年中进士,虽然在金榜上,他的名次并不高,不仅在三甲,还靠后。但之后,刘一燝考选庶吉士得中,成功进入翰林院。翰林期间,刘一燝被派到了司礼监内书堂担任讲师,而李永贞也正是在那段时间进入内书堂,开始读习四书五经。之后李永贞被抓,一关就是十八年,刘一燝也就很遗憾地再没有见过这个学生。
“这是在办什么差事吗,怎么这么大的阵仗啊?”刘一燝笑问道。
“裁员呀。”李永贞解释道:“惜薪司裁革之后,就要开始清理光禄寺,并整合尚膳监了。咱西厂是来这儿维持秩序的。”
“内廷的裁撤已经开始了?”刘一燝的脸上浮现出了一抹疑惑的神色。
“是啊。今天上午一大早就开始了。现在惜薪司那边儿快结束了,所以我们就到这儿来了押护光禄寺的革员了。”李永贞说道。
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内廷暴力机构做了严密的规划部署。在裁革期间,各亲军直上卫加派巡逻班次,但不得离开执勤点。宫城四门加派御马监所辖禁卫,但并不禁止人员出入。东厂番子入驻包括内官监、惜薪司在内的冗滥重灾区,而西厂则负责押护正在被裁革的衙门,并保卫司礼监本部。
“怪不得禁卫变多了。”刘一燝说。
“恩师不知道吗?”李永贞问道。
刘一燝沉默摇头。
内阁只知道内廷将要搞裁革冗滥的大动作,但不知道具体的安排和开始时间。
“司礼监这次计划裁撤多少人啊?”在李永贞回答之前,刘一燝又补充了一句:“如果不方便说就算了。”
“倒也没什么不方便的。”李永贞笑答道:“裁员总册在刘祖宗那儿。具体的数是多少,学生也不是很清楚。一半儿应该是有的。”说起来,刘若愚还比他李永贞小一岁。可规矩在那儿摆着,就得给人磕头叫祖宗。
“一半!”刘一燝被这个词给惊到了。按户部的各项物资转运记录来估算,皇城范围内至少住着七万名为皇家服务的宦官及工匠。如果真是一半,那么这一刀砍下去就要减掉三万多人。
“对呀。”李永贞点头道:“就拿光禄寺的来说吧。挂在册上的厨役有九千七百来个。这回,一口气要裁掉五千多人呢。”
总管内廷裁员刘若愚在翻阅故纸堆的时候注意到,在二百多年前的洪武时代,光禄寺的厨役定额只有八百人。可是刘若愚根本不敢将此作为裁撤的依凭。因为洪武时代的内廷和现在的内廷,根本就是两个东西。以宦官系统为主的内官衙门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为皇家服务的机构,它在事实上承担了许多国家任务,比如兵器制造、物资转运等。若是刻舟求剑,强行依靠祖制旧例削减至一成不到,必然是要出大问题的。
实际上,光禄寺的裁员数额,是以其他所有衙门的留存人员数字为基础推算出来的。具体的算法是把留下的宫人折换成米粮、肉食、蔬菜年消耗数,之后再以消耗数为凭,推算需要多少负责采买的厨役才能完成这些数字。算上合理的冗留,最后的结果,是至少需要保留四千五百名厨役,才能维持皇城生产力的再生产。
“那要怎么安置这些裁撤下来的宦官、工匠呢?”刘一燝问道。
“发安置费啊。”李永贞理所应当地说道:“有银子哪儿都能安置。”
“给多少银子?”刘一燝又问。
“以一两银子为底。每服役一年,增给一两,没有上限。有些嘉靖年间就进宫的老辈子,能拿六十多两呢。”李永贞回答说。“这是能查到进宫时间的,如果查不到,就看面相。年轻人给五两,中年人给十两。上了岁数的,给二十两。”
“也就是老有所养?”刘一燝微微点头。
“不愧是恩师,简直一语中的!”李永贞不禁赞道。
“恩师最近.”光禄寺的待裁人员还在集合,李永贞还有时间和老师叙旧。可刘一燝还没有忘记自己的差事。
“不能再聊了,我得走了。”刘一燝歉然地打断李永贞的话。
“恩师要出去啊?”李永贞颇有些失落的问。
“是。我要出去传旨。”刘一燝说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