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奉集攻防战-《泰昌大明》


    第(2/3)页

      ————————

      半个时辰后,奉集堡北门的弧形瓮城,镇守总兵官李秉诚正站在高耸的城墙上眺望着越来越近的金军步卒。不需要他大吼着的指挥,城墙内外各有分工的守城兵就已经在各级军官的指挥下就好了位。

      在李秉诚的身边,摆着一门又粗又长的前装滑膛炮。这是奉集堡内最大、最重的火炮。它来自北京,是时任刑部尚书黄克瓒在万历四十七年初,任兵部尚书并协理京营戎政时,应时任翰林院左谕德,现任礼部尚书徐光启的倡议铸造的二十八位吕宋大铜炮之一。

      这二十八门铜炮中排前三的,分别重三千余斤、二千余斤以及一千余斤,而其他的则都是千斤以下的“小炮”了。万历四十七年九月,熊廷弼抵达辽东,巡视近寇边城,发现各城火炮奇缺,遂上疏先帝,请发各式火炮。

      先帝一改“屡疏不报”的恶习,火速回复,下旨有司迅速勘验库藏火炮,押解辽东,不得延误。于是,兵杖局便差官将火炮星夜运解前线。

      当年,火炮运到,经略熊廷弼亲自监督试放,其中一门重千斤的火炮因为过度装药,当场炸裂无存。但熊廷弼还是在多次射击之后,将剩下的火炮发给了沈、奉、虎三镇,并嘱咐他们,切记按量装药,不要胡塞乱放。

      在这批解运三镇的火炮中,以沈阳得炮最多,以奉集得炮最重,而虎皮驿则由于相对靠近腹地,就只分得了几门“小炮”。

      不多时,金军推进至这门吕宋大铜炮的射程内。火兵便从火盆里拔出红热的铁钎,静静地等待着镇帅的命令。

      “给我。”李镇帅想要自己放这一炮。

      “是。”火兵小心翼翼地递出铁钎。“您老的手掌不要太靠前了,容易烫着。”火兵提醒道。

      “好,多谢提醒。”李秉诚仍旧平视前方,等金军又前进数十步,他才将铁钎的侧尖塞进火门中。

      尽管此时侧尖已让冷风吹得不再发红,但上面的余热仍能点燃火药。

      须臾间,火药在炮膛里燃尽,变成一堆残渣和飞速膨胀的气体,推动炮弹顺着炮管前进。

      轰!伴随着一声剧烈的响动,一团遮蔽视线的烟雾率先喷出。接着,一个比拳头略大一点的实心炮弹掠出炮口,穿透烟雾,上仰着飞出。同时,后坐力推动炮身后移,却因为铜炮庞大的自重和炮架的阻拦,而没有后退太多。

      发完这一炮,李秉诚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将手里的铁钎递还给火兵。“继续打。”

      “是。”火兵接过铁钎,将之塞进火盆加热,默默地等待炮兵复装。

      不像后膛佛郎机炮,这种架退式的前膛炮打完一炮之后要经过非常繁琐的复装流程才能再打第二发。炮兵首先要把火炮复位,然后用带钩的刷子把没有完全燃烧的杂物钩出来。

      接着再用沾水的毛刷伸进炮膛仔细清洗,并熄灭膛内可能存在的火星,以防止“装药即喷”,待以上步骤做完之后,还要用干布包裹的炮杆伸入炮膛把炮膛内擦干,才能再填入适量的火药,复装炮弹。

      这一套流程一点儿都不能省,要想节约时间,只能尽可能地提高炮兵的熟练度,可这再怎么快也至少得两分钟。有这个时间,后装子炮的佛郎机炮都已经打完两轮了。不过,前膛炮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它打得远,威力大。这玩意儿放平在地上直射都能射出去一里地,然后把接触到的士兵拦腰打成两段,像这样放城墙上大角度的仰射就打得更远了。

      放完炮之后,李秉诚立刻换了个不会被烟幕遮挡的位置观察炮弹的飞行轨迹。

      但一炮出,百炮鸣。他这尊炮三千斤的大炮本身就承担着下令的任务,一瞬间,城上墙下数以百计的轻重火炮同时响应总兵官的号召,或直或抛地朝着金军的阵型喷射怒火。

      ————————

      炮弹袭来,立刻动摇了金军的阵型。可由于楯车的存在,大部分小型佛郎机都失去了对付骑兵时的“神威”。金军的阵型只小小地动摇了一下之后,就被各级军官给稳了下来。

      负责把守北段城墙的守备官扶着垛墙,疑惑地望着在火炮的轰击之下仍不断前进的长宽木盾。他发现,绝大多数炮弹打到盾面上之后,并没有将之击穿,而是被弹开,或者嵌在上面了。“那是什么东西?”

      “这应该就是开、铁逃人提到的战车了。昨晚上,奴兵应该也是在这东西的掩护下收走尸体的。”尽管李秉诚也是第一次见到楯车。但在此之前,他听过开原、铁岭两城的逃军、逃民说起过奴兵有一种铳打不穿,炮轰不透的战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