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最后的朝觐-《泰昌大明》
第(2/3)页
而且当时的事实就是如此。朝议纷杂,各种策略层出不穷,但大部分都是毫无意义的异想天开。比如有一个叫冯时行的刑部官员,就请朝廷造飞输、旋风、降魔杵、滚地产、辘轳等奇车,说只需征召铁、木匠二千余人,用木料牛皮造车五百辆,用兵一万名,花饷三十万两,只一月,就可光复开原、铁岭。只数月就可荡平奴酋,犁庭扫穴。
反正言者无罪,大家就可劲儿说。这样的事情在事实上拖累了整个行政机器的效率。就连任命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的旨意,都因为各种言论的影响,而生生拖了两个月,直到开原陷落的消息传回北京,才正式颁行。
“呃”朱常洛也只得摇头苦笑。“旧事不必纠结,你接着说吧。”
“再后来的事情,臣就不是很清楚了。”李汝华说道。“至少督饷衙门报给本部衙门的运费确实如李长庚说的那样,大大的降低了。这些记录,户部都有留档,圣上可派人调出查验。”
朱常洛再问道:“张铨在奏疏中还说,熊廷弼曾多次付信有司,请求更改海运目的地。户部有收到过类似的信件吗?”
“熊飞白确实经常发函催促兵部和我部提供粮饷,但直接请求更改海运目的地的信件没有。”李汝华摇头道。
“那这里的‘有司’就是督饷衙门了。”朱常洛的声音听不出阴晴。“李卿觉得督饷衙门为什么不愿意配合辽东行辕?”
“臣不敢妄自揣测其中原因,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海粮起运金州、旅顺,比起运盖州,要近得多。”李汝华说道:“先帝的旨意是改陆运为海运,用船将粮饷运去辽东。金、旅、盖都是辽,当然是越近越方便了。”这里还是在隐隐地指斥督饷衙门懒政。
“好吧。”朱常洛犹豫了一下。“还有最后一个事情。朕想问问你的意见。”
李汝华的眼里闪过一抹哀伤,明显是意识到了什么。“是补缺的事情吗?”
“是。”朱常洛的眉头不由得微皱了些。“李卿,你觉得在你之后,谁堪任这个户部尚书啊?”
“南京户部尚书汪潜夫。”李汝华还没病倒的时候就想过这件事情了,他正色道:“汪潜夫亮直有守,视国如家。当年朝鲜倭乱的时候,就曾抚治天津、保定等处,所行多有建树。而且汪潜夫在保定巡抚任上,曾与熊飞白勠力合作,救旱救水,相得甚欢,传为一时美谈。汪潜夫若能入部北京,或许能对辽东局势多有助益。”
李汝华说的是一段故旧事。万历二十七年,时年三十岁的熊廷弼结束观政生涯,获授保定府推官,主理刑狱,并协管关饷、正税等事。任上,熊廷弼精明干练,尤其在救灾事上表现出色,受到了时任巡抚汪应蛟的赏识,被评为“天下理官第一”。汪应蛟甚至公开说过,“吾第以公为文章士,何政事精敏若此?吾不如也。”这样的话。
“汪应蛟,朕知道了。”朱常洛站起身,李汝华也撑着扶手跟着站起来。李廷元见此,赶忙过来搀住父亲。
“圣上要回宫了吗?”李汝华挤出一个笑容。
“是。”
“臣送您。”
“不必送,也不必跪了。”看着李汝华那半慈半伤的笑容,朱常洛的心里也有些难过了。他走上前去,把住李汝华干枯的手,轻轻地拍了拍。“你安心养病,莫要再操心国事了。”
听到这话,李汝华的眼眶又红了。
朱常洛怕被李汝华的情绪彻底感染,便放开了李汝华的手,对李廷元说道:“好好照看你爹。”说罢,他便带着王安离开了李府。
李汝华遵旨没有跪,但皇帝的背影消失之后,他还是朝着迟暮时分最后的晚霞深深地跪了下去。浊泪无声地滑了下去,滴落在朝服的前襟上。李汝华知道,他此生的最后一次朝觐,结束了。
————————
暮鼓已响,诸门已落。皇城和宫城之间,只剩了从东安门到东华门这一段还开着。
东华门口,御马监掌印太监韩本用和司礼监秉笔太监刘若愚正在那里等着。见王安带着轿子过来,他俩立刻迎了上去。
“奴婢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轿子落定,王安还没把帘子撩开,两大太监就迫不及待的下跪叩首了。
“都起来吧。”朱常洛躬身下轿,看向韩本用,问道:“你又来伺候朕换衣服啦?”朱常洛换衣服的地方仍是东华门楼。
“如果主子万岁爷愿意赏脸的话。”韩本用就差用笔把“谄媚”二字写在脸上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