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银票官俸-《泰昌大明》


    第(3/3)页

      “请主子恕奴婢斗胆.”刘若愚仍垂着脑袋。

      “你说就是了。不要跟个鹌鹑似的在那儿缩着。”朱常洛白了他一眼。

      “是。”刘若愚缩得更像鹌鹑了。“奴婢斗胆问主子一句。这是要恢复祖宗的钞法吗?”

      “不是发宝钞,是发兑票。”朱常洛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一张一千两的大额银票摇了摇。“你也可以叫它银行券。”

      这是所有银票里面额最大,最精致的。这种千两银票的底料,用的是浙江湖州府出产的湖丝,里边儿间还着金丝银线,光物料加人工,这一张银票就得值二两银子。精致得可以直接当工艺品摆起来,就是铜臭味道有点重。

      刘若愚说:“奴婢愚钝,不知这当中有何不同。”

      “宝钞排斥金银,但这兑票不排斥。”朱常洛说道。

      明初,为了维护宝钞绝对的法定货币地位。朝廷在正式印发大明宝钞的同时,宣布金、银为非法货币。洪武时便有,“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治其罪”的法令。

      到永乐时,金银禁令更甚。永乐元年,成祖皇帝颁布诏令:“令民间有用金银交易者,以奸恶论。”为了鼓励检举揭发,还令:“有能首捕者,以所交易金银充赏赐。”对于那些使用金银的“奸恶”,朝廷的开出最高处罚,是免死但全家戍边。宝钞开始贬值之后,朝廷甚至颁布了铜钱禁令,将铜钱也变成了非法货币。那时候,大明自己制造的通宝都已进入市场流通多年了。

      “而且这兑票也不是单向发放的,它可以随时兑换。”朱常洛突然想起了一个例子。“那天你不也在吗?”

      刘若愚舔了舔嘴唇。“敢问主子,是哪天啊?”

      “前天。”因为李汝华的缘故,朱常洛对这天很有印象。“朕不是让刘和清拿着票去换钱吗?也不知道他换了没。”

      魏朝恍然,于是接茬道:“刘院使已经把那二百两的银票兑成银子给拿走了。就是在正阳门支行兑的。”由于本地票,所以这笔流水没有抽头。

      朱常洛点点头,接着伸出四根手指。“现在京里开了四家支行,官员们拿到银票之后,若是不想留着,可以随时拿去支行换成现银。”

      宝钞在明初到明中的一百来年之间持续贬值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宝钞只支持单向兑换。也就是说,朝廷可以用宝钞把民众手中的金、银、铜钱换走,但不会接受民众用宝钞兑换金、银、铜等实物。

      “而且日月银行的银票不会像宝钞那样被超发,银行有多少银子。就发多少兑票。”朱常洛将那张一千两的银票收起来。

      宝钞贬值,乃至彻底变成废纸基本退出流通,再被白银取代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超发。太祖朱元璋禁行金、银,强推宝钞,尚且可谓是基于本国缺金、缺银、缺铜之国情,并借鉴前元禁行金银之旧制。但滥发、超发,且只发不收,就是对货币的属性缺乏了解的表现了。

      “那这银行券确实与宝钞大异啊。”刘若愚转而问:“但这有什么用呢?直接发银子多好啊。造这银行券还浪费物料。”

      “作用就是慢慢儿地恢复国家的货币信用,将发币权收回来。这样,朝廷就可以通过货币手段调整国家的整体经济了。至于其他的好处,你以后自会知道。不讨论了,你也回去坐着。”朱常洛看向王安:“拟旨,着户部从下个月起,官员的俸银,改用日月银行发行的银票支付。”

      “主子圣明。”王安先颂后问道:“全改用银票支付会不会太急了些。而且户部也没有银票啊。如果改用银票支付。官员再来银行兑换现银,那岂不又是宫里给官员发俸了。”

      “有理。”朱常洛肯定道:“这样,一半一半吧。至于俸禄出处的问题,暂令户部将对应的现银上解内承运库。如果户科或者别的什么科对这条政令有异议,直接驳回。”

      “是。”王安应道。

      其实超发货币本身就是一种货币政策。朱元璋建南京,朱棣建北京,以及两帝对蒙元的多次征伐,乃至下南洋都跟这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有关。兵饷、赈灾、官员俸禄,工程建设,基本干什么都用宝钞。但寅吃卯粮不是没有代价的,其中最大的一条就是国家货币信用破产。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