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但就电影发展来说,千禧年之后放缓许多,也就是一部《花样年华》够牛逼。 两个人吐槽了一会儿现在的商业电影。 莱奥撇了眼围观的编辑们,他知道怎么讨好这些编辑,便接着问道:“你知道《电影手册》的创办精神吗?” “当然,安德烈巴赞先生希望《电影手册》是高度介入,立场鲜明的批判性杂志。” 所谓的批判性就是以挑毛病为主。 关于这一点,李声耀一向很佩服。 到了2022年,《电影手册》又换了老板,这一次新老板中有几名制片人,这几个制片人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直接表明希望《电影手册》更加温和,更加时髦。 这句话直接惹恼了以德洛姆为主的编辑,一共九名编辑,七个人辞职,仅仅留下了两个人。 李声耀毫不犹豫说出了《电影手册》创刊精神,让围观的编辑们对他生出了几分好感。 “那你怎么看待曾经的红色浪潮?” 法兰西有一段时间有过红色浪潮,《电影手册》一样深受影响。 那时候蒙太奇被称为苏/联蒙太奇,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不怎么受西欧文化界的认可,他们认为蒙太奇是强加给观众的精神控制。 而在法兰西红色浪潮时期,法兰西的电影工作者,尤其是《电影手册》为主的电影学家们,像是特吕弗,戈达尔等人,他们认为蒙太奇可以超越影像自身的真正意义,蒙太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摄影手段,可以与现实主义完美的融合。 这一个论点让西欧和好莱坞的电影工作者接受了蒙太奇,自此之后,蒙太奇风靡全球。 “我觉得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苏/联电影艺术,与西欧的电影观念发生了有趣的碰撞,并且产生了非常绚烂的化学反应,深深的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全世界的电影工作者,都应该了解那段历史,就像是特吕弗,戈达尔前辈他们一样,在电影领域验证,创新。” 李声耀小小拍了《电影手册》马屁,让围观的编辑们心情更好。 莱奥点点头,随后与李声耀聊到了《1937》和《寄生虫》。 两个人聊了半小时,莱奥这才问道:“李,我注意到你两部拿到了金棕榈的电影,都兼具商业和艺术,这是你有意追求的吗?” 李声耀点点头,“是的,这是我制作电影的方向,我希望我的电影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并且普通观众可以看明白。 而不是抬高观影门槛,制作一些普通观众看不懂的电影。 在这个前提下,尽量的增加一些思考,引导观众去思索。” “在你心中,文艺片和商业片的区别是什么?” 李声耀想了想,“除了在剧情设置上的区别,我认为还有一点是观众的反应,观众看文艺片,看的是自己,观众看商业片,看的是别人。 我们看到自己,会思考。 我们看到别人,会高高在上,会有距离。 这是文艺片和商业片的重要区别。” 其实就是换一种说法而已,归根结底还是文艺片与商业片在题材上,在制作上不同,给人的效果不一样。 莱奥闻言,点了点头,随后问出了他最想要知道的问题。 “李,你怎么看文艺片的未来?” 整个办公室都安静几分,编辑们,以及工作人员齐齐望向李声耀。 外边下雨了,雨水滴滴滴的落在玻璃上,这是晚春的脚步声。 尽管天气更暖和了,但春天要离开了。 李声耀思考片刻,随后说道:“随着通信网络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介的传播效果越来越弱,个人发声的渠道越来越多,观众会有更多的选择。 如果是好的文艺片,其实更容易获得更高的票房,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我说的好的文艺片,是指普通观众看得懂的文艺片。 一般来说文艺片可以分为商业文艺片,以及艺术片。 艺术片的观看门槛比较高,商业文艺片低的多。 我觉得这是一个选择问题,全看主创的意思。 商业文艺片和艺术片没有高低,都应该发展。 我个人是持乐观态度,我觉得通讯网络的发展,让全世界的观众更加亲近,当有好电影的时候,爱好相近的人,更容易得到相关资讯。 所以我看好文艺片的发展。” …… 李声耀不久后就离开了《电影手册》总部大楼。 莱奥跟着离开了。 德洛姆为首的九名编剧聚在一起,“我们举手表决吧,六月刊封面人物是谁?” 蒂姆伯顿,迈克尔.哈内克,雷加达斯,李声耀一一被表决。 轮到了李声耀,得到了七票。 通过刚刚的采访,让编辑们认识到李声耀虽然年轻,但是一个很了解《电影手册》发展,并且有文艺片情怀的导演。 这样的人值得拉拢。 雅各布想要捧李声耀,他们一样想要捧这样的年轻导演。 毕竟如此年轻的导演太难得了,应该给予更多鼓励。 最近几年,不管是商业电影,还是文艺电影都几乎停滞了,这个时候,更加需要愿意坚守的人。 只要李声耀不制作纯商业片,他们就愿意接纳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