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大太监的杀心-《泰昌大明》
第(2/3)页
“银子.银子没以前那么值钱了嘛。”尽管还没有发明“通货膨胀”这个名词,但人们还是能观察到“百物腾贵”这一事实的。
“放屁!隆庆五年到去年,总预算从三十一万九千,变成三十九万九千,涨了八万,只三成不到。到你这儿,多报的银子就从一万七变成四万。翻了一倍,凭什么?”说着,曹化淳还掏出了那二十张一千两的银票拍到桌面上。“去年是二十五张,今年还少了,你想干什么?欺负我新上任吗!”
“这您.”王体乾不明白曹化淳为什么会知道去年“上贡”的数字。要知道,孝敬、常例这种灰色收入就算是记账也是记的暗账。按理说,司礼监换血之后,暗账都会被老太监们带走才对。
可王体乾不知道的是,上上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邹义,是王安在内书堂的师兄,他们曾同时挂在权倾一时的“大伴”冯保名下,只不过还没来得及拜干爹,张居正就死了。后来,王安拜了陈矩,邹义则拜了杜茂。两人也就走上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道路。
陈矩是有明一代极少数在东厂提督任内善终并广享清誉的宦官,他于万历三十五年过世的时候,阁臣朱赓、李廷机、叶向高都亲往吊唁。送葬的人不分士庶,蜂拥满路。在万历二十二年的时候,王安由陈矩推荐,来到年仅十二岁的皇长子身边做了伴读,自此完全脱离司礼监体系。
与此同时,邹义则跟着杜茂在司礼监内稳定地干着,稳定的升着,一直做到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的高位。万历四十八年十月十八日午时,杜茂于家中过世,享年八十一岁。当日,早已在事实上接过内相权力的王安才在名义上正式接任司礼监掌印太监。
换言之,泰昌即位之后,王安只升司礼监第一秉笔而没有立刻成为掌印太监的原因,就是为了让年迈的杜茂像他的师兄陈矩那样,死在任上。一朝天子一朝臣是传统,但传统从来不是冷冰冰的。
如果再往前追溯,会发现陈矩和杜茂都拜在同一个人名下。那个人叫黄锦,是兴王朱厚熜的伴读。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朱厚熜病逝,黄锦迎奉裕王朱载垕继位。隆庆元年春,黄锦病逝。
“我给你一个机会,把这些东西拿着滚回去,再核再验,明天拿来。要是验不明白,你就自己滚去西厂内稽司找王承恩领板子吧。”曹化淳把二万两银票一齐塞进卷轴。
内廷不像外廷,杀人是很容易的。到这个地步,作为司礼监庶务一把手的曹化淳,已经可以叫人把王体乾打死了。
“好!奴婢一定验明白,验实在!”王体乾身如筛糠,不断磕头。
“滚。”
——————
王体乾连滚带爬地逃离了司礼监大堂,朝衙门口冲去,可还没等他站直,就撞见了正朝衙门而来的王安。
“奴婢叩见老祖宗!”王体乾顺势又跪了下去,可王安甚至连看都不看他。
王安刚走进正堂,曹化淳便迎上来磕头。“干爹!”
“跟上来。”王安面沉如水。
“是。”曹化淳赶忙起身追了上去。他知道,干爹这是有要紧的秘事要吩咐。
王安带着曹化淳三拐五绕,来到之前囚禁崔文升的小屋,等斥退了附近所有的宦官之后,他才开始说话:“收到米琒珮的信了吗?”米琒珮是米梦裳的哥哥。
王安在西厂发现那份死亡报告之后干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来司礼监询问最近有没有米琒珮的信。爹死了,儿子是不可能不把事情告诉自己的妹妹的。好在西厂的急递比民间的信差快多了。
“还没。”曹化淳摇摇头。为了严防外戚干政,宫妃是没有所谓的隐私的,她们寄出或收到的每一封信都要过司礼监,并被拆开来看。
“收到之后,只你一个看,不准其他人经手。”王安很严肃。“如果里边儿提到了米靖文的死,烧掉然后忘掉。”
“儿子知道了。”曹化淳一抖。在司礼监,“不准”这个词不仅意味着不允许,更有另外一层非常冷酷的含义。
“要给米琒珮回信吗?”曹化淳不仅字写得好,而且很会模仿别人写字。
“这种信你写过吗?”王安问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