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陆文昭离京-《泰昌大明》


    第(1/3)页

     book chapter list       “砍掉.”正当王安准备发问的时候,已将皇上的休憩事宜安排妥帖了的魏朝回到了南书房。他一进去,南书房的大门就被值殿的小黄门给关上了。

      “砍什么?”魏朝的脸上挂着讨好的笑意。

      “呵。我真想砍了你这个老混蛋。”尽管王安大概能猜到魏朝这么急着讨好自己是为了什么。但他的心底还是生出了一种事态超出预料的不快感。

      “啊?”魏朝不明就里,但还是本能地缩了缩脑袋。

      “还不赶快向咱们的魏首席道谢?”王安撇头看向刘若愚,并说道。

      刘若愚这才站起身,向魏朝躬身行礼。“多谢魏祖宗举荐提携。”

      “不妨事儿,不妨事儿。何必这么客气。就像万岁爷说的那样,举贤不避亲嘛。”魏朝不知道王安的顾虑,也就没听出王安的揶揄。他按着自己的想法顺杆子往上爬,说话的时候还不忘偷瞄王安的表情神态。“小师弟。咱们现在都是在主子万岁爷跟前伺候的人了,就不必称呼我为祖宗,更不必对我自称奴婢了。如果不嫌弃的话,唤我一声魏师兄就是了。”

      “.”刘若愚不接茬了,王安先前说的话,对他还是颇有启发和触动的。

      魏太监“乱拍马屁”推荐他进司礼监,现在又说这种话,明显是想讨好师兄,把他自己也拉进所谓的“亲”的范畴。而师兄忽冷忽热,耳提面命,除了告诫他不要一朝得势,忘乎所以,更是在说“拉帮结派招忌讳,要不得”。

      “改口的事情,等把腰牌做好了再说吧。”王安淡淡地说。

      “嗐。做个腰牌费得了多少工夫,就”魏朝还想继续攀,却被王安打断了。

      “刘若愚。把你的想法说出来给咱们的魏首席听听。”王安也不呵斥魏朝,而是直接转移话题。“魏朝还愣着干什么,事情办完了?”

      “哦,好。”魏朝觉得王安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不知道为什么。索性听招呼坐回到与王安正对的位置上,开始办正事。

      “奴婢想先问老祖宗一个问题。”刘若愚在“老祖宗”这三个字上轻轻地加了点儿重音。

      “你说。”王安满意地颔首。

      “内廷是不是要加俸禄了?”刘若愚问道。

      “你从哪里听说的?”王安反问道。“这个消息应该还没有往外放才对。”

      “外边儿确实有不少流言,其中一条就是说要涨俸禄,但大家普遍是不信的。奴婢自己也是猜的。”刘若愚解释道:“万岁爷说,裁撤冗滥之后,内廷的总开支要比裁撤之前小。这个说法有些奇怪,所以奴婢才会这样想。”

      “嗯。是要加俸禄了。以后你每个月都能领到二百五十两银子。”王安提起笔,开始处理积压的奏疏。

      “这么多!我该不是听错了吧,不是每年二百五十两?”刘若愚的眼睛瞪得跟铜铃一样大。

      “秉笔太监每年有三千两银子。是第二档。但是领了这个钱,就不许收孝敬和常例了。”王安用小毛刷在写好的纸条后面刷上一层薄薄的糨糊,然后将之贴在内阁的票拟旁边。然后又换上一封新的奏疏,继续按着皇帝的朱批,补充解释说明。新拿的一本写得比较详细,不用补充,于是王安把它放到一边,又从奏疏摞里拿起一本。

      “别停。继续说,我们能听见。”对王安来讲,一心二用是基本功。

      “好。奴婢的这个主意,不仅是为了尽快实施主子爷交代下来的事情,更是为顺应上意减少开支。”刘若愚大概弄明白了这次内廷改革的基本思路:通过涨俸来抑制贪腐浪费的同时,靠着裁撤冗滥在短时间内平衡涨俸增加的额外开支。

      “什么主意?”魏朝也能一心二用,但效率比王安要低不少。

      “砍掉或者说减少没必要继续存在的官缺。”刘若愚简述道:“奴婢方才说,把内官监的笔帖文书官弄到司礼监来,协助处理冗员清查的事情。”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