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海运优化动议-《泰昌大明》
第(3/3)页
————————
张铨的疏奏上没有花里胡哨的辞藻。一上来便是正事:
朝廷将输辽的粮饷从陆运改为海运虽为善政,然无用。
山海关距离辽阳七百五十里,旅顺亦距辽阳七百五十里。一股脑地把粮饷从大沽运到旅顺、金州,再解运辽阳,和把粮饷运到山海关再出关输辽,在路程上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为了将这些粮饷从辽南地方运到辽阳,兵备衙门不得不将大量的役畜充作运输之用。这不仅是对海运优势的浪费,还会影响辽地的生产。
经臣熊廷弼已数度去信有司,希望他们能将海运的目的地从金州为盖州,但皆石沉大海。
因此,道臣张铨恳请圣上能下一道明旨,令有司将辽粮、辽饷以及各种军事物资直接运至盖州营口地区。以便粮饷、军备顺浑河河道北上辽、沈。这样一来,运输途中的损耗、消耗可大大减少,役畜也可作转做耕用,辽地自给之力将得大复。
内阁对这道疏的票拟很短:“或可召部臣商议后进行。”
朱常洛提笔欲批,但笔尖接触纸面,却迟迟未行红痕。他抬头看向王安,问道:“督理辽饷的人是谁来着?”
王安即答道:“回皇上的话。是户部左侍郎李长庚。”
“他在北京吗?”朱常洛又问。
“不在,他这会儿应该在北塘。”王安回答说。
“北塘?在哪儿?”朱常洛一时想不起这个地名。
“北塘属天津范围。”王安对答如流。“万历四十七年,李左堂领了督饷的差事之后,就一直在那儿了。”
“哦。”朱常洛点点头,接着在奏疏上批红:“召李长庚进京奏对。”
写完,朱常洛将奏疏扔到一边。并说道:“派人去把李汝华叫到宫里来。”
“什么时候?”
“就现在。”
————————
“主子,誊录好了。”前往传召李汝华的小宦官在踏出乾清门的同时,刘若愚也完成了对人名的摘抄。“要递给锦衣卫让他们拿人吗?”刘若愚问道。
“还没那么严重。”朱常洛对刘若愚勾手道:“你拿过来就是。”
“是。”刘若愚行至御前,递出名单。
朱常洛用朱笔在名单上毫无规律地勾勾画画。刘若愚看这架势,感觉皇上就像是在勾决一样,汗毛都给吓得竖起来了。
朱常洛放下笔,指着不同的记号说。“这两个画圈儿,极边杂职。打钩的,降调外派,画叉的降级留用,其他人罚俸。”
“罚多少?”刘若愚咽了口唾沫。
“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