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会试结束-《泰昌大明》


    第(2/3)页

      “死了!”汤若望猛然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可能远远地超出了他的预料。“他是怎么死的?”

      “反贼还能怎么死。”杨寰耸耸肩。“当然是枭首啊。”

      “那些雇佣兵呢?”汤若望追问道。

      “我怎么知道。”杨寰不想再跟汤若望说话了,于是对他下了逐客令。“汤官正要是没别的事儿了,就请回衙门接着办差吧。”

      “龙会长呢?我要见龙会长。”汤若望说。

      “您只是钦天监的官儿,没这个权力。”杨寰下令。“送汤官正出去。”

      杨寰话音刚落,立刻就有两个凶神恶煞的校尉走过来架住汤若望的双臂,把他往外拖。

      “你不能这样!”汤若望大喊。

      “哼。”杨寰的回应只有一声轻哼。

      汤若望的身影消失之后,站在杨寰身侧的一个总旗官走上来问道:“百户大人,为什么不直接把他给抓起来?”

      “这个人暂时还不能抓。”杨寰端起茶喝了一口,解释道:“这人虽然只是钦天监的杂官儿,但他这身袍服好歹是皇上亲授的,而且我们的手里也没有他的驾帖。要是现在就把他给拿了,即使西厂不说话,恐怕老东家那边儿也要咬住我们。派暗桩跟着,别让他潜逃了就是。”

      “还是您老考虑得周全。我这就派人去。”那总旗立刻就递了一个马屁过去。

      ————————

      试士之所,谓之贡院;诸生席舍,谓之号房;人一军守之,谓之号军。

      北京贡院建于元代礼部衙门的旧址。其制坐北朝南,有大门五楹,二门五楹。再后,有龙门、明远楼、致公堂、内龙门、聚奎堂、会经堂、十八房等处。

      考试期间,贡院将被封锁,不允许任何人进出。直到考试结束,才会开门把人给放出来。这样的模式被称为“锁院贡试”,因贡院的外围四周以荆棘围圈,所以“锁院贡试”又叫“锁棘贡试”。

      会试的监考非常严格。进贡院大门时,要进行彻底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夹带”。所谓“夹带”,也就是把四书五经的精华浓缩总结并以小字摘抄,藏在身上。如果在搜身时发现夹带,那将是非常严重的事情。考生当即就被扭送刑部严审,消息也会在极短时间内呈到紫禁城里去,报皇帝知晓。

      考生考试的地方叫做号房。号房十分简陋,虽说一人一间,但说到底也就三面墙一个顶,形制类似于一字排开的单间牛棚,所以号房也被称为考棚。

      贡院的公堂、衙署高大森严,但考棚却十分简陋。北京贡院始建于永乐十三年。当时,紫禁城还在建,京师城墙也没有合拢。国家的财力、物力被这两个雷打不动的巨型工程占去大半,各地区也还有机要衙门要建。

      到贡院考棚这里,就只用木板、苇席等物简单搭就。反正贡院考棚平日闲置,顺天乡试、全国会试,两年加起来也用不了一个月,给考棚上高级材料简直是浪费。

      但这就埋下了严重的火灾的隐患。

      英宗天顺七年,会试第一场考试期间,炭火点燃苇席,引发火情。负责守门的御史呆板地固守“锁院贡试”的纪律,紧闭贡院大门。导致贡院里的举子无法逃脱,外面的军士也不能进入贡院救火,火势蔓延,当时即“烧杀举子九十余人”,烧伤者不计其数。此后,朝廷给贡院增加了装水的大缸,以增加贡院的消防能力,但这些东西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火灾频发的情况。

      直到万历二年,张居正秉国,在增扩贡院的同时,把草木搭建的陋室彻底改为砖墙瓦顶的房屋,才从根本上铲绝了大规模火患的基础。

      正式开始考试之前,朝廷会给每一间有人的考棚准备一盆炭火、一支蜡烛,以供取暖照明。待试题发下来,明远楼上奏响鼓声,举子们才可以答题,开始写人生中最重要的几篇文章。

      除了炭火、蜡烛与考卷,朝廷还会给每名考生配备一名盯着他们的士兵。因为他们分值在编了号的考棚前,所以这些兵士在考试期间也被称为号军。

      可以说,整个春闱期间,考生简直类如牲畜,形如囚犯。

      中午,炷香燃尽,明远楼上再次奏响鼓声。这表明,泰昌恩科的会试正式结束了。之后的几天,考官们仍会留在贡院批阅考卷,但这跟举子们已经没什么关系了,他们能做事情有且只有耐心地等待。

      文震孟在明远楼敲鼓之前就早已停了笔,甚至将自己的随身行李也给打包好了。现在,他正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小吏过来收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