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在心里再多埋一件事-《泰昌大明》


    第(1/3)页

     book chapter list       厂卫的武官们对“祖宗”这个词极其敏感。那值守门房的小旗官一听见“祖宗”这俩字儿瞬间就精神了。他赶紧拉开门,将魏朝给请了进来。“大祖宗,还请您老恕小的有眼无珠”

      魏朝没心思跟他废话,跨过门槛直入主题道:“钦天监的汤官正被你们关在哪儿?”

      “都在二进院。”小旗官转头一看,惊觉垂花门还关着,便两步踏过去拍门。他这几下拍的比先前那校尉的动静还大,就快赶上砸门了。门开后,他又躬着身子摆出请的手势。“大祖宗这边儿请。小的给您老带路。”

      进到二进院,小旗官先是伸出手,向魏朝指明了杨寰的位置。“大祖宗。咱们的杨百户就在那边。”

      “怎么?”魏朝斜眼看他,淡淡地反问道:“你这是要我给他请安吗?”

      尽管魏朝的语气并不重,但那小旗的脸色还是一下子就白了,他连连作揖道:“小的不敢!小的不敢!”

      “带我去见人。”魏朝也没有跟他计较。

      “是。”小旗官给身旁的校尉使了个眼色。校尉会意,迈开步子就往杨寰住所跑。

      少顷,小旗官领着魏朝进了那间用于禁锢年轻教士和商人们的厢房。这时候,有早起祷告习惯的教士们已经醒了。生活作息并不十分规律的商人们也被他们的动静搅扰,不得安眠。

      听见开门的动静,身处明间的洋人们纷纷朝着门口投去各色各样的目光。

      魏朝并不理会这些注视,他径直来到桌前,随便找了一把椅子坐了下来。

      汤若望此刻就在明间,见到魏朝的时候,他的心里立刻浮起了一种熟悉的感觉。

      时隔数月,魏朝已经记不起汤若望的脸了,但他还是只扫了一眼就从人群中认出了汤若望。

      他望向那个穿着六品官服年轻人,微笑着问道:“汤官正,还记得我吗?”

      “您是?”借着微弱的晨光,汤若望看清了魏朝的脸。

      魏朝用柔和的语气打趣道:“汤官正一表人才,我可以一直惦记着呢。”

      凝视了片刻之后,汤若望猛然想起。去年他和龙华民、郭居静三人正要得到皇帝陛下的召见的时候,就是这个太监把他们带去了别的殿宇。

      “您是那个时候的大人!”汤若望的声调高了两度,他那张布满愁容的脸上也本能地浮起了一抹殷切的笑意。

      “看来汤官正还记得我。”魏朝颔首道。

      汤若望刚想行礼,却猛然惊觉,面前这个太监还没给他通过名。于是长揖问道:“晚生惭愧。还没请教阁下的尊姓大名。”

      “我姓魏,单名一个朝。”魏朝说道。

      “原来您老就是鼎鼎大名的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汤若望心中波澜骤起。即使平日从不接触,但作为在京师供职的官员,他还是知道司礼监五大枢宦叫什么的。

      听见动静从次间来到明间的商人们也惊了。他们曾想法子打听过京师最显赫的高官,并试图拜访。一开始,最让他们感兴趣的,其实是那些挂着爵位的勋戚,但他们调查后发现,那些所谓的爵爷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权力,和欧洲的领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这些个爵爷既没有领土也没有军队。所谓的封地,不过是一笔对应的禄米,他们并不统治那些人,也不会直接与之打交道。

      就算是在都督府任职的爵爷,他们所管理的也是皇帝的军队,而非他们自己的军队。其职权和一般的将领相当,甚至还不如一般的将领。因为在平日,若是得不到皇帝的许可,他们连调动其麾下的军队换防的权利都没有。

      后来商人们了解到,皇帝以下最有权势的人,目前一共有十一个。他们分别被称为司礼太监和内阁大学士,只有这些人能事无巨细地参与全国的决策。按中国人的话说,这十一个人就是属于那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

      商人们曾试图与这些有权有势的人多少搭点儿关系,但到目前为止,他们只被动地见过一个姓叶的大学士,而且对方并似乎没有与他们过多接触的意愿。

      “哪有什么鼎鼎大名,我不过只是一个伺候皇爷的家仆罢了。”魏朝呵呵一笑,却没有人敢跟着笑。

      而汤若望则直接到他的面前跪了下来:“罪员汤若望叩见魏首席。”

      那几个商人也学着汤若望的样子跪成了一片,他们知道,这个衣服上绣着龙样纹章的人就是他们救星了。但汤若望以外的其他传教士还愣愣地站着。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