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立契与分歧-《泰昌大明》
第(3/3)页
郑士毅之所以会出现在这儿,是因为他的上一个差事完全被北镇抚司给抢走了。昨天,杨寰带着人占了耶稣会的驻地,他夺食无果,只得回衙门把事情上报给提督刘承禧。刘承禧当时叫郑士毅去都察院了解事由,而刘承禧则去了指挥使司照“哭诉”。
指挥使司的反应很快,立刻便摆出了一副支持东司房的姿态,当天就向司礼监呈递了一封措辞极其委婉的抗议函。司礼监的回复则来得更快:此案涉逆,着东司房将案件移交北镇抚司办理。
简言之,抗议驳回。
与此同时,郑士毅这边儿也很不顺利。他火急火燎地去了都察院,但都察院却以没有收到旨意为由,拒绝向东司房同步信息。
一条路,两头堵。刘承禧彻底没办法了,只得给郑士毅换条路走。而刘承禧给郑士毅换的路,就是将这起新收到的大案。
在给郑士毅这个案子的时候,刘承禧曾叮嘱他说,只要能办好这桩案子,就算北镇抚司那边儿借耶稣会的案子生事,也能“将功抵过”。但郑士毅很清楚,提督给他的这份礼物很可能是带毒的。
任何牵扯到宫里的案子都是惊天的大案。且不说好查与否,就算查清楚了,宫里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比如偏袒,而把案子淹掉。而案子被淹掉的同时,查案子的人也有可能连带着被淹死。
可是,耶稣会的案子不是丢了就算完的。郑士毅觉得这个案子如果要上升,会变得非常严重。而且他能够预料得到,骆掌卫和田同知一旦因为耶稣会的案子斗起来,最后自己被抛出去当扛锅顶雷的可能性非常大。
两害相权取其轻,郑士毅不是那种只会畏缩等死的人。无论案子朝哪个方向走,至少先把有利的条件拿到手上再说。
郑士毅没等多久,沈光祚就来了。他站起身,行礼道:“见过沈赞府。”
“郑百宰客气了。”既然郑士毅对沈光祚用古语雅称,那沈光祚便也还以古语雅称。
“你们都出去吧。”沈光祚摆手斥退衙役。
“是。”
“出去守着。”郑士毅对他带来的锦衣校尉说。
“是。”
衙役和校尉们和退下后,整个会客厅里就只剩了沈光祚、郑士毅和谭世讲三人。
郑士毅开门见山地说道:“拉尸体的车子已经到了。还请沈赞府把尸体移交给我们。”
“郑百宰。我昨天就跟您说过了,要顺天府移交证物,需要刑部或者大理寺的批文。”沈光祚见郑士毅那样子就知道他是空手来的。
“陈银台还在任的时候,可没找我们要过这些东西。”郑士毅说。
上一任顺天府府尹陈大道升到通政使司做通政使去了,而通政使的古语雅称便是大银台。
沈光祚淡淡地回敬道:“陈靖卿不要批文,那是他的事情。现在我是府尹。”
“是您顺天府主动把案子拿给我东司房的,这时候反倒多了这么些讲究。”郑士毅有些不愉快了。
“把可能涉及宫里的案子告诉锦衣卫,是惯例。顺天府向他司移交证物需要刑部或大理寺的批文,是规矩。”沈光祚说。“这可不是什么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