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他要做严嵩!-《泰昌大明》


    第(3/3)页

      “季晦。”刘一燝刚一进门,方从哲就叫住了他。

      刘一燝听见招呼,来到方从哲的案前,拱手道:“首辅,有何吩咐?”

      “你跑一趟户部看看情况吧。”方从哲将条子递给刘一燝。

      “户部怎么了?”刘一燝接过条子一看,大惊。“皇上在这时候要李茂夫致仕!”贴在张铨奏疏上的票拟就是他写的。

      “有什么问题吗?”方从哲想起先前沈的说辞,不由得多看了刘一燝几眼。

      “首辅。”刘一燝对上方从哲的视线,也没想太多,只觉得对方的眼神有些微妙。“海运改道不是小事。皇上在这会儿要李茂夫致仕,可能是查到了什么我们还不知道的事情。”

      “嗯。”方从哲还清楚的记得,当初输辽的粮饷由陆运改为海运的时候,便费了好大一番周折。

      李汝华在这件事情上公开的态度是没有明确的态度。那时候,李汝华还在就加派辽饷的事情和先皇帝做周旋。可明面上没有态度,不等于私底下没有勾兑。厂卫发现什么额外的大料一点儿都不奇怪。

      “确实有这个可能。”方从哲点点头。“但还是先别瞎猜了,季晦你快去户部看看吧。”

      “好,我这就去。”刘一燝将条子递还给方从哲,便转身离开了。

      其实刘一燝不必去的。因为在这时候,李廷元替父亲李汝华草拟的乞骸骨疏已经到了通政使司。而与这封乞骸骨疏几乎同一时间被送到通政使司的,还有一封来自辽阳的联名疏。

      ————————

      北京内城西南,阜财坊,都察院正堂。

      左都御史张问达正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边饮用下午的第一杯茶,一边懒洋洋地翻看着面前的案牍。这本案牍上汇总记载了全国各地的巡按御史,在上个月处理的各种刑事案件。

      一般来说,大明的常规司法机构由低到高是县、州,府以及提刑按察使司。而都察院的巡按御史,有权对这些衙门的司法流程进行司法纠劾。按临所至,需要审录罪囚、吊刷案卷,若有证据不足、囚犯不服者,应予重审。而巡按御史在司法纠劾中形成的书面文件,将提交到京师,由都察院本部总核。

      作为都察院的最高长官,左都御史张问达可以对其中的任何一个案件提出疑问,并要求巡按御史重审。如果他愿意,还可以直接发出本部命令,让更高一级的巡按或者其他地方的巡按,取代原审官对案件进行二次重审。但因为绝大多数案子,都是事实清楚明白的无聊案件,所以这种事情不常发生。一旦发生,多半是牵扯甚广的大案。

      比起案牍上记载的刑事案件,张问达更关心贡院那边儿的科举。为了防止舞弊,每逢春闱及顺天府的秋闱,都察院都会派遣相当数量的御史前去监考。具体工作也就是在考棚附近走来走去,并盯着那些钦点的考官。考完交卷之后,御史还会在阅卷的地方杵着,以保证流程合规。一直到放榜,都察院的御史才会和考官们一起离开考场。

      叮铃,叮铃!

      张问达饮下一口茶,打了个哈欠,接着又翻过一页。这时,他听到外边传来了一阵儿由远及近的铃铛声。鸣铃走递,张问达知道这是铺兵或者说驿卒又来送件了。他本来不甚在意,毕竟这一片有三个衙门,这铺兵也不一定是来都察院的。但铃铛的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急促,不由得他不在意了。

      叮铃!铃铛一停了小会儿,可紧接着,又急促地响了起来。

      张问达抬起头,只见一个身着标准装束的铺兵径直进入了都察院大堂。

      “这位大人,请在上面签字。”铺兵来到正案前,放下背在背上的包袱,并从里边儿取出一本回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