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暗流涌动-《泰昌大明》


    第(1/3)页

     book chapter list       “这是哪里发来的,你怎么不拿去门房?”张问达嘴上发问,但还是从铺兵的手里接过回历往上签字。

      “回大人的话。这是从辽东经略行辕发出的。”铺兵回答道:“行辕的要求就是直接把东西交到都察院堂官的手里。”

      “熊飞白竟然会给我寄件。”张问达有些意外。

      虽说熊廷弼挂着左佥都御史的衔,名义上是张问达的下属,但自他经辽以来,还从没以此身份主动向都察院发过任何函件。其中原因也很简单,熊廷弼想要把人弄下来,根本不必走都察院的程序。熊廷弼有王命旗牌,就算不掏出来杀人,也可以先把官员从任上撤下来待参,再上疏皇帝请求换人。

      “东西呢?”张问达将签好字盖过章的回历递还给铺兵,这样一来就完成了必要的签收程序。

      “张大人稍等,小的这就取给您。”铺兵收好回历,勘验完毕后,便从背囊里取出两个大小不一的包裹放到张问达的案上,并道:“张大人,就这些。”

      “嗯?这么多?”张问达喃喃自语。

      “有什么问题吗?”铺兵问道。

      “没什么,你去吧。”通常情况下,分派到各地的御史寄给本部的案卷材料再厚也就一本。张问达心想:熊飞白怕不是把证据也一并寄来了。

      “那小的就告辞了。”铺兵背上背囊,转身离开,铃铛的叮铃声随着他的脚步渐行渐远。

      张问达打开包裹,看着那个方形的木头盒子,他的心里立刻升起了一种不好的感觉。

      兵部检验从前线送来的首功的时候,除了要有兵科的给事中在场,还要有都察院的御史在场。张问达年轻时可没少见过这种方形的盒子。

      见得多不代表喜欢见,张问达的心里本能地升起了一股排斥之感,于是便喊了一声:“来人!”

      声音在正堂里回荡,没一会儿,便有两个衙役迎了上来。

      与他们一起来到正案边的,还有在场的另一位堂上官,新任左佥都御史李宗延。

      李宗延,河南汝宁府汝阳县人,万历十四年丙戌科进士。万历二十二年,在时任首辅王锡爵的努力下,皇长子终于出阁读书,算是把国本大事往前艰难地拱了一步。万历二十三年,李宗延的知县任期结束,评优考选为都察院浙江道御史。他一进京,就整个先帝万历整了大的。

      进京后不久,李宗延便联合另外两位河南同乡,御史李本固,给事中费必兴,上疏谏请册立东宫,直言“废长立幼,非太祖法”。由于疏中言辞过于激烈,引得先帝爷震怒,直接下令让锦衣卫拿人,要重重地惩治这三个“讪君卖直”的家伙。幸得廷臣全力相救,才幸得免死。

      最后的判决结果,是李宗延等三人被廷杖后削职归里。他在家乡一待就是二十五年,直到去年新君即位,下诏起复因“国本之争”而遭到贬斥的旧臣,李宗延才被起补为太仆寺少卿。今年开年,皇帝陆续下诏,给各个枢机部门填补大僚,于是李宗延又被“平调”到了都察院任坐堂的佥都御史。

      “总宪。”衙役抱拳候命。而李宗延则站在一旁等待着。

      “把这个盒子打开,再把里面的东西都拿出来。”张问达指向木盒,他自己也从位置上站了起来,走到李宗延的身边。

      “是。”衙役打开盒子。看见装在里边的东西,先是一愣,接着转身看向张问达,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总宪,这里边儿装的是人脑袋。”

      “还真是首级啊。”张文达眼皮一跳。

      李宗延微微探出身子,俯视头函,却只见到一束埋在盐巴里的头发。他疑惑道:“辽东有首级寄到都察院来干什么?”

      虽然科道都要派人监督人头的核验,但这一过程都是在兵部衙门里进行的。

      “可能是什么证据吧。”张问达看向打开头函的衙役下令道:“拿出来。”

      “是。”尽管衙役也不想碰这东西,但那衙役还是按照总宪大人的命令,伸手抓住头发将首级给提溜了出来。
    第(1/3)页